从《格物测算》等三套科学教材看同文馆和大学堂的 .doc
《从《格物测算》等三套科学教材看同文馆和大学堂的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格物测算》等三套科学教材看同文馆和大学堂的 .doc(14页珍藏版)》请在温州文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搜索。
1、北京大学 政学者论文集(2001 年) 西学火炬薪火相传327西学火炬薪火相传从格物测算等三套理科教材看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英语系 98 级 李春晓摘要本文对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在理科教学中使用过的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编写的 3 套重要教材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纵向的比较,由此揭示出它们对中国早期自然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作者对这三段不同时期同文馆和大学堂的基本教学特点、背景情况也给予了分析,希望借此使读者对北京大学早期的历史,特别是西学的起源发展,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以及对于北京大学未来的发展也有所启示。关于国立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教学情况,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所知甚少
2、。戊戌年义和团的暴乱毁掉了大学堂许多珍贵的藏书和文字资料,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也不再可得。对于 1898 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至今人们仍存在着许多争议,其中最激烈的一个就是:这所在维新运动中保留下来的大学,其立学之本究竟是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还是中国那传统的老一套国学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京师大学堂的教学情况。而了解一所学校教学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上课使用的教材。所幸我们在今天的北京大学依然能够找到京师大学堂及其前身京师同文馆在不同时期先后使用的三套理科教材。它们分别是由同文馆首任总教习和后来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 A. P. Martin
3、)主持编译的:清同治七年(1868 年)同文馆刻本格物测算、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同文馆铅印本增订格物入门和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京师大学堂铅印本重增格物入门。据丁韪良在重增格物入门的序言中宣称,最初编写这套书耗费了他整整两年的时间,而且一直使用了 30 年都没有被淘汰,甚至还曾经有幸得到光绪皇帝的御览和欣赏。从内容上看,这三套教材具有传承更新和不断改进的亲缘关系。本文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借一斑窥全豹,对京师同文馆和大学堂的西学教育有一个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北京大学 政学者论文集(2001 年) 西学火炬薪火相传328说到京师大学堂的历史,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它的前身京
4、师同文馆及其总教习丁韪良。作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为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而创办的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学校。虽然同文馆开馆之初只是一所纯粹的语言学校,但它后来却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府,为清政府培养了众多的外交人才。在同文馆存在的 40 年历史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是第一位,也是对同文馆作出了最大贡献的一位总教习。他的任期长达 25 年。 1898 年 7 月,京师大学堂在维新运动的高潮中成立。它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还行使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责。同文馆后来也于 1902 被大学堂所兼并,变成一个专门为政府培养外交和翻译官吏的译学馆。 1
5、在首任管学大臣孙家鼐的推荐下,总理衙门同意由丁韪良来主管京师大学堂的具体教学和行政事务。1898 年 8 月 9 日,管学大臣孙家鼐在一份报告京师大学堂筹办工作的奏折中,说:“丁韪良在中国日久,亟望中国振兴,情愿照从前同文馆每月五百金之数,充大学堂西总教习。” 2光绪皇帝当天就批复了孙家鼐的奏折,下谕“至派充西学总教习丁韪良,据孙家鼐面奏请加鼓励,著赏给二品顶戴,以示殊荣” 3。就这样,这位来自美国北长老会的传教士成为了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总教习。一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由丁韪良主持编著,并在 1868 年由同文馆印书局出版的格物测算。 格物测算共计 8 册。所谓“格物”,是清朝末年研习西学之人对物理
6、、化学等理科学科的总称。用丁韪良的话来说,这套书的编写方法是“既根本旧说又参考新法,于英美法三国名家各有心得,每遇欣赏恒录其术,集腋成裘而成百家通法” 4。在格物测算的自序中,丁韪良一开始就强调了理科对人类的重要性:尝思人生在世,初为倮虫,无以蔽体,无以护身,实不如鸟兽之有羽毛以御寒,有爪牙以自卫。然人秉性聪慧,能明物理。以此而为万物之灵。万物皆供其需也,土则给衣食,金则作器用,水火风以架舟车,即雷电亦招致而役使之。是,五行之力,尽在掌握焉。凡此莫不从格物而来。 5丁韪良认为,中国的国民教育上千年来都被纯文学、伦理和政治的框框所限制,因而在自然科学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即使是中国最高级的学者对于
7、石头为什么会落地的问题也不会比牛顿以前的欧洲人知道地多。” 6所以,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他会在序言开头如此强调理科的重要性了。作为在中国较早讲授西学课程的京师同文馆理科教材,格物测算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 全书采用问答的形式讲授知识格物测算自始至终都是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的。问答的方式是西方传统的教学方法。早在柏拉图的时候,他就通过反复向自己的学生提问题来传授知识。就是到了中世纪,西方大学也十分提倡学生之间相互的辩论。这样的益处首先是形式十分活泼,对于接触西方科学不多的中国学北京大学 政学者论文集(2001 年) 西学火炬薪火相传329生来说不会太单调;另外作者在编书的时候也显示了
8、相当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他可以不受系统或章节的限制,专门选择适合于学生或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来进行编写。 比如该书卷五气学就被分为上章“论天气”,包含“天气压力”、“论天气涨缩”、“测气球”、“测飞机”等内容;下章“论热气”,包括“论天气随冷热涨缩”、“论寒极”、“求寒极度”等;最后还附有“测算音学”,包括“计声音之大小”、“声音之速”、“实质传声”等。最后一章和气学的关系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已经不是很密切了。由此可见该书无论是章节内部的知识点之间,还是章与章之间在内容提纲之间的联系都是很灵活的,具有相当大的跨度。 2. 力学占了很大比重 格物测算前三卷为力学,后五卷分别是水学、气学、火学、光
9、学、电学。力学卷一有六章,“论物之动静”、“论重质相吸之力”,“论物之重心”等;卷二有六章,“论力之分合”,“论火器”,“论物之摆动”等;卷三有七章,“论杠杆”,“论斜面”,“论梁木之力等。在三段时间里前后使用的这 3 套教材中,力学只有在这里才占了如此大的比重。丁韪良解释说:“是书自力学始,因所算多在物力,且力学之理通行万物,故不但以力学为先,亦力学较为祥备,是以演为三卷”;“是书之力学即重学也,盖重学无非力学之一端,而力学实重学之根源也” 7作为物理学的基础,力学得到丁韪良这般高度的重视是不无道理的。特别是对于首次接触西方科学的中国学生来说,打好力学基础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3. 将“格物
10、”和“测算”结合即将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理论的讲解和算术应用题的演练结合起来,是格物测算的一大特点。丁韪良在序言中对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下面这番精辟的论述:盖格物与算学互为表里,独知算学而不及格物,则虚而无凭;习格物而不明算学则狭而不广,二者相辅而行方能钩深致远。 欲阅是书宜通晓算学,因书中皆用算学诸理以推物力,意在用算而不在讲算也。除几何,形学,勾股,代数常用外,其微分、积分亦恒有不得已而借用者。8由此可见,丁韪良是想通过算学来辅助阐述格物的知识。教材中每一章讲解到公理公式后,都附有演题。演题具有较详细的解答过程。在每一章的末尾还有附题,就只有简单的答案了。如卷四水学中的一道演题:问:
11、“如有二物体积皆十立方尺,其一称之重一千两,其一称之重五百两。试推二物重率之比例(计天气)。”答:“二物重率比如二百零三与一百零三比。按天气每立方尺重一两五钱,十立方尺应重十五两。二物皆有同体十五两重天气之托力。故以一北京大学 政学者论文集(2001 年) 西学火炬薪火相传330千两加十五两得一千零十五两,又以五百两加十五两得五百一十五两。二数之公约数为五。以五约二数,一得二百零三两,一得一百零三两。”94. 成功地将西方科学知识表述本土化格物测算中涉及到了很多科学公式、计算和表达方法。如果生硬地将它们用西方惯用的表达方式表示出来,对中国读者势必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及不适应。考虑到这一点,教
12、材的编写者对所有遇到此类问题的地方都作了本土化的处理。在格物测算的范例讲解中,丁韪良整整用了两段的文字对书中所用的各种中文标志符号作了一番详尽的规定:测算格致之学向用代字,苦无定式,今命未为半径,寅为地力,丙为常数,又以无代未知之数,甲乙等字或子丑等字代已知之数,亦间有用春秋等字之处 10其实不仅仅是公式,书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定理也被丁韪良用地道的文言文加以表述。就连力学中十分重要的牛顿力学三定理也不例外:问:“奈端力学三纲何也?”答:“物之静,非力不动;物之动,非力不止;一也。物之受力者,每力均有功效,二也。凡用力必有抵力,与之相等,三也。”和我们在当代物理教材上读到的牛顿力学三定律相比较,这
13、里的表述在意思上与现代物理学原理是基本符合的。5. 图文并茂在教材的讲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科学地图标,示意图等。如电学卷中各种电路相连的示意图,力学卷中力的分解合成图、物体运动轨迹示意图,光学卷中展示透镜对光反射作用的示意图等。它们对学生的知识性理解和习题中的演示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很多时候还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这些插图中的标记一致都以中文的“甲”“乙”“丙”“丁”等来替代。这样,中国学生理解起来也不会那么难了。二自从 1869 年丁韪良出任同文馆总教习后,同文馆的教学可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丁韪良主持京师同文馆的办学成效显著,经主管同文馆的总理衙门奏请,清廷于 1885 年特别著赏他
14、三品官衔。在他执掌京师同文馆的 26 年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多成为了清王朝的栋梁之材,其中包括光绪皇帝的两位英语教师(张德彝和沈铎) 11和 12 位驻外全权大使 12。正因为如此,1889 年同文馆出版增订格物入门时,得到了清政府总理衙门的很高重视。光是看看这本书前面那些清政府高级官员们所写的序言,就让读者不敢小瞧了这套教材。当时的大学士和钦差大臣李鸿章写的序放在了最前面。他在序言中这样说道:“西人毕生致力于象纬器数之微,志无旁骛。其北京大学 政学者论文集(2001 年) 西学火炬薪火相传331论形上之理虽与汉宋诸儒不同,若谓其于形下之学,一无当于圣人格物之旨,固不可也。” 13对于该书的
15、编著者丁韪良,李鸿章更是推崇备至:“丁总教习冠西,远方之杰,掌教都门同文馆,能读经史百家之书。今治格物之学,以入门命其书,其犹界说之微旨欤。” 14除了李鸿章,还有几位高官也纷纷自告奋勇地为丁韪良的这本教材写序。其中包括户部右侍郎,同文馆管理事务大臣徐用仪,桐城派著名的代表人董恂和徐继畲。他们大多受“洋务运动”的影响,对西学持开放的心态,对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的学识十分赞赏,因此对这本教材也充满了信心。如徐继畲在序言中对丁韪良倡导“实学”表示了赞赏:冠西(丁韪良)学问渊博,无所不通。著有格物入门一书,属余为序,余受而读之,皆闻所未闻。且一一可见之实事,与他人之驰骛元虚其语,卒不可究诘者,盖盘然矣
16、。 15总理衙门大臣和同文馆管理事务大臣董恂对此也深有同感,他对丁韪良的学识这样评价道:冠西博闻强记,来中国久,能华言迺者,综所学西学之水学、气学、火学、电学、力学、化学、算学,历著之华文,里质其词构为问答说所未喻。豁之 图承,口讲 手画,洵明白而易晓学者。余此玩索,而有得焉。亡论示汉宋学何等,其要则内而析理,外而利用,非空言也,乡也。观于洴澼絖之事,盖其浅焉者已。 161889 年由同文馆出版的增订格物入门铅印本是在格物测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从形式上看,它保留了上一个版本图文结合和问答的讲解模式。但是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有了较大改变。并且增订格物入门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和实用。这套教材具有如下一
17、些特点:1. 力学只占了一卷增订格物入门共有力学、水学、气学、火学、电学、化学、测算举偶七卷。和格物测算相比,力学由三卷压缩为一卷。分为上章“论力推原”和下章“论器助力”。从现代科学学科的角度讲,电磁学、化学是 19 世纪后半页发展最快,最受瞩目的重要的学科。在此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核心为蒸汽机的使用和机器制造业)中风光无限的力学和相关的机械等学科,此时受关注的程度明显减小,可以说重要性降低;虽然仍有发展,但已不是时代的主流。丁韪良在编写这套教材的时候显然已经考虑到了以上因素,所以才会大刀阔斧砍掉力学的篇幅。除了介绍基础性的力学知识外,增订格物入门还增加了许多现实的例子来加以讲解。比如“地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文钱
下载 | 加入VIP,畅享折扣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格物 测算 科学 教材 学堂

链接地址:https://www.wenke99.com/p-133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