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15山东高考地理试题.doc
《7.2015山东高考地理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2015山东高考地理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温州文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搜索。
1、地理12015 山东高考地理试题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 12 页。满分 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必做,共 140 分)注意事项:1.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 “有院无人住,有
2、地无人种 ”的空心化现象。完成 12 题。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1.C 2.A第 1 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所以吸引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大是影响我国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故选 C。第 2 题,当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往城市,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现象,导致当地耕地撂荒,出现了土地
3、资源浪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的进程,故选 A。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 业岗 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钟摆”交通现象。完成 34 题。 丙丙丙丙丙丙 丙丙丙丙丙丙 丙丙丙丙 丙丙丙丙丙丙 3.图 1 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A.8:00 B.12:00 C.14:00 D.18:004.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地理2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3.A 4.D第 3 题,
4、我国交通规则都是靠右行走,北京市郊区中双向路段都是进京方向出现了拥挤现象,而出城方向畅通,说明了人口由郊区向城区移动,正好是上班期间,故选 A 项;1 2 点和 1 4 点在进京和出京两个方向上人口流动数量差别不大;1 8 点应该是出京的方向出现拥挤现象。第 4 题,北京市规模大,人口多,城区房租高,所以出现了钟摆式的交通现象,要解决这种现象,直接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不合理,也无可操作性,而应该有序引导人口向周围迁移,故 A 错误;B 项发展城市中心的第三产业和 C 项优化城市中心的投资环境,更会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 和 C 错误;D 项通过迁出城市中心部分企事业单位,从而有序引导人口向
5、周围迁移,即可减缓钟摆式的交通现象,D 正确。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 绿洲区过 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 2 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 56 题。 丙丙 丙丙 丙丙 丙丙 丙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5.C 6.D第 5 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
6、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故选 C 项。第 6 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改善,故 D 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能发展植树造林,A 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本身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B 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 错。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 鲜的界河。 图 3 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完
7、成 78 题。地理37.该流域日照时数在 7 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8.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 该流域 3 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A.53% B.62% C.70% D.78%7.A 8.B第 7 题,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天气、地形、昼夜长短等因素。 但对 7 月的图们江来说,地形不变,昼夜长短也不是 7 月份出现低谷的原因,7 月,华北、东北进入了雨季,云量增多,降水增多,日照时数减少,A 正确。第 8 题,从图中可知图们江 3 月份日照时数为 230 个小时。3 月份,接近春分,故每天的理论日
8、照时数大概为 12 小时,所以三月的日照百分比为(230/1231)100%,所以选 B。图 4 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 910 题。 丙丙丙 丙丙 丙丙 丙丙 丙丙丙丙丙 丙丙丙丙丙丙丙 丙丙丙丙丙 丙丙丙丙丙丙丙 丙丙丙丙丙 丙丙丙丙丙 丙丙丙丙 丙丙丙 丙丙丙丙丙 丙丙(丙) 10 0 20 30 40 50 60 70 9.该山地可能是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10.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9.C 10.B第 9 题,山麓自然带可以反映山所在的大致纬度和当地的
9、水平自然带。 由图可知该山脉北坡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C;秦岭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岭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喜马拉雅山北坡为青藏高原,不可能有温带荒漠分布,所以,A、B 和 D 都错。第 10 题,该区域为昆仑山北坡,处于背阳坡,光照和热量不足,所以对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影响小,故 A地理4和 D 错误;在甲地有森林的分布,而乙、丙没有森林的分布;甲处冰原带分布的海拔低,由此说明影响三地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条件,B 正确;海拔不是影响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因素故 C 错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 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 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 观测出露的地层,
10、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 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 图。表 1 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1112 题。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C (313813N,1175012 E)(313754N,1175059 E)D (313810N,1175019 E)(313757N,1175052 E)新老 S (313805N,1175032 E)(313801N,1175043 E)1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1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11.D 12.C第 11 题,根据表格中观测点坐标,可以建立行进路线(如下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文钱
下载 | 加入VIP,畅享折扣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7.2015 山东 高考 地理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wenke99.com/p-2124076.html